“一一盡無香”的出處是哪里
“一一盡無香”出自宋代劉幾的《梅花曲》。
“一一盡無香”全詩
《梅花曲》
宋代 劉幾
結子非貪,有香不俗,宜當鼎鼐嘗。
偶先紅紫,度韶華、玉笛占年芳。
眾花雜色滿上林,未能教、臘雪埋藏。
卻怕春風漏泄,一一盡無香。
不須更御鉛黃。
知國色,稟自天真殊常。
只裁云縷,奈芳滑、玉體想仙妝。
少陵為爾東閣。
美艷激詩腸。
當已陰未雨春光。
無心賦海棠。
《梅花曲》劉幾 翻譯、賞析和詩意
《梅花曲》是一首宋代詩詞,作者是劉幾。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、詩意和賞析:
梅花結子非貪,
只要有香氣不俗,
宜當鼎鼐嘗。
偶然先變紅紫,
度過韶華的玉笛占據年芳。
各種顏色的花朵雜然滿布林間,
卻未能教臘雪將其掩埋。
唯恐春風泄露,
一一失去芬芳。
不需要再用鉛黃染色。
知道國色,源自于自然純真的特質。
只需剪裁云織的輕紗,
難以掩飾那芳滑玉體,仿佛仙子的妝容。
少陵為你而建的東閣,
美艷激發了詩人心中的激情。
此刻已是陰天未下雨的春光。
無心寫賦述海棠的美麗。
這首詩詞以梅花為主題,表達了梅花的高潔和純真之美。作者通過描繪梅花的特點和形態,贊美梅花的香氣和美麗。詩中用“結子非貪”來形容梅花,強調梅花不貪圖繁盛,只追求高雅的氣質。梅花雖然未能與臘雪共存,但其美麗依然存在,盡管可能會被春風帶走,但其香氣仍會留存于世。
詩中還通過對梅花和其他花朵的對比,突出了梅花的獨特魅力和純真之美。梅花被描述為與其他花朵混雜在一起,但其自身的美麗卻獨樹一幟。詩人以梅花為喻,表達了對國色天香的謳歌,認為國色源自于自然的純真和特質,不需要人為的修飾。
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美景和美人的贊美,東閣是詩人為美人所建,詩人受美人的美麗所感動,激發了他的詩情。然而,此時雖然是美麗的春光,但詩人卻無心寫賦,因為美景和美人已經讓他陶醉其中,無法用語言來表達。
整首詩詞通過對梅花的描繪,表達了對高潔純真之美的贊美,以及對國色天香的思考。同時,詩中也滲透出詩人對美麗事物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