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渺渺荻花秋”的出處是哪里
“渺渺荻花秋”全詩
《中秋夜泊武昌》
唐代 劉淑柔
兩城相對峙,一水向東流。
今夜素娥月,何年黃鶴樓。
悠悠蘭棹晚,渺渺荻花秋。
無奈柔腸斷,關山總是愁。
《中秋夜泊武昌》劉淑柔 翻譯、賞析和詩意
《中秋夜泊武昌》是唐代詩人劉淑柔創作的一首詩詞。詩意上,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,以及對長期分離的痛楚與愁緒。
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:
兩座城市對峙,一條河流向東流去。今夜明亮的月亮,何年才能到黃鶴樓?輕輕搖蕩的船槳,在傍晚時分遠去。草地上凋零的蘆葦花,透過迷霧若隱若現。可我卻無能為力,內心的傷感難以化解,總是憂愁于遠離的關山。
在這首詩詞中,劉淑柔以武昌為背景,通過描寫兩座城市相望、一條河流東去,表達了作者與故鄉的分離之苦。詩中提到的“黃鶴樓”是指湖北武昌的名勝古跡,而作者無奈地問道:“何年黃鶴樓”,表達了對重逢的渴望和無盡的思念之情。
詩中還出現了“蘭棹”和“荻花”等意象,蘭棹代表著溫柔的船槳,荻花則象征著草地上凋零的花朵。通過細致的描寫,詩人表現出悠悠蘭棹晚的美好景象以及渺渺荻花秋的凄美情愫。
整首詩情感真摯,語言簡練。通過對景物的描寫,反映了詩人內心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。同時,通過描寫船槳和荻花等細節,進一步增強了詩詞的藝術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