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談讀書一則全部譯文(古人談讀書(一)翻譯)
很多人對古人談讀書一則全部譯文,古人談讀書(一)翻譯不是很了解那具體是什么情況呢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吧!
1、《古人談讀書》是三則關于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,從《論語》、《訓學齋規》、《曾文正公全集》三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。
2、下面,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《古人談讀書》的翻譯文。
3、一、《古人談讀書》的原文論語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
4、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
5、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
6、朱熹余嘗謂:讀書有三到,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
7、心不在此,則眼不看仔細,心眼既不專一,卻只漫浪誦讀,決不能記,記亦不能久也。
8、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
9、心既到矣,眼口豈不到乎?曾國藩蓋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識,第三要有恒。
10、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;有識則知學問無盡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觀海,如井蛙之窺天,皆無識者也;有恒者則斷無不成之事。
11、此三者缺一不可。
12、二、《古人談讀書》的翻譯文第一則翻譯: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。
13、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14、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,學習不覺得滿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
15、第二則翻譯:我曾經說:讀書講究“三到”,即讀書時要專心,要認真看,要誦讀。
16、心思不在書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;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,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,那么一定不會記住,就算記住了,也記不長久。
17、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
18、如果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?第三則翻譯: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見識,第三要有恒心。
19、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于下等;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,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,像河伯觀海,井底之蛙觀天,這都是沒有見識的;有恒心則必然沒有干不成的事情。
20、有志、有識、有恒,三者缺一不可。
21、總而言之,以上就是《古人談讀書》的原文和翻譯文,希望可以幫到你。
22、《古人談讀書》的原文如下:論語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
23、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
24、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
25、朱熹余嘗謂:讀書有三到,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
26、心不在此,則眼不看仔細,心眼既不專一,卻只漫浪誦讀,決不能記,記亦不能久也。
27、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
28、心既到矣,眼口豈不到乎?曾國藩蓋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識,第三要有恒。
29、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;有識則知學問無盡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觀海,如井蛙之窺天,皆無識者也;有恒者則斷無不成之事。
30、此三者缺一不可。
31、《古人談讀書》的譯文如下: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。
32、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33、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,學習不覺得滿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
34、我曾經說:讀書講究“三到”,即讀書時要專心,要認真看,要誦讀。
35、心思不在書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;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,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,那么一定不會記住,就算記住了,也記不長久。
36、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
37、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?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見識,第三要有恒心。
38、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于下等;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,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,像河伯觀海,井底之蛙觀天,這都是沒有見識的;有恒心則必然沒有干不成的事情。
39、有志、有識、有恒,三者缺一不可。
40、總而言之,以上就是《古人談讀書》的原文和譯文,希望可以幫到你。
41、論語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
42、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
43、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
44、朱熹余嘗謂:讀書有三到,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
45、心不在此,則眼不看仔細;心眼既不專一,卻只漫浪誦讀,決不能記,記亦不能久。
46、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
47、心既到矣,眼口豈不到乎?曾國藩蓋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識,第三要有恒。
48、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;有識則知學問無盡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觀海,如井蛙之窺天,皆無識者也;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。
49、此三者缺一不可。
50、譯文及注釋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。
51、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52、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,學習不覺得滿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
53、我曾經說:讀書講究“三到”,即讀書時要專心,要認真看,要誦讀。
54、心思不在書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;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,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,那么一定不會記住,就算記住了,也記不長久。
55、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
56、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?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見識,第三要有恒心。
57、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于下等;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,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,像河伯觀海,井底之蛙觀天,這都是沒有見識的;有恒心則必然沒有干不成的事情。
58、有志、有識、有恒,三者缺一不可。
59、注釋敏:聰明。
60、好:喜好。
61、恥:以……為恥。
62、知:通“智”,聰明,智慧。
63、厭:滿足。
64、誨:教導。
65、謂:說。
66、漫浪:隨隨便便。
67、急:要緊。
68、蓋:在句首,發語詞。
69、士人:泛指知識階層。
70、恒:恒心。
71、下流:下等,劣等。
72、斷:副詞,表示絕對、一定。
73、論語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
74、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
75、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
76、朱熹余嘗謂:讀書有三到,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
77、心不在此,則眼不看仔細;心眼既不專一,卻只漫浪誦讀,決不能記,記亦不能久。
78、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
79、心既到矣,眼口豈不到乎?曾國藩蓋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識,第三要有恒。
80、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;有識則知學問無盡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觀海,如井蛙之窺天,皆無識者也;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。
81、此三者缺一不可。
82、譯文及注釋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。
83、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84、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,學習不覺得滿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
85、我曾經說:讀書講究“三到”,即讀書時要專心,要認真看,要誦讀。
86、心思不在書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;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,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,那么一定不會記住,就算記住了,也記不長久。
87、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
88、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?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見識,第三要有恒心。
89、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于下等;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,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,像河伯觀海,井底之蛙觀天,這都是沒有見識的;有恒心則必然沒有干不成的事情。
90、有志、有識、有恒,三者缺一不可。
91、注釋敏:聰明。
92、好:喜好。
93、恥:以……為恥。
94、知:通“智”,聰明,智慧。
95、厭:滿足。
96、誨:教導。
97、謂:說。
98、漫浪:隨隨便便。
99、急:要緊。
100、蓋:小狗。
101、士人:泛指知識階層。
102、恒:恒心。
103、下流:下等,劣等。
104、論語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
105、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
106、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
107、朱熹余嘗謂:讀書有三到,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
108、心不在此,則眼不看仔細;心眼既不專一,卻只漫浪誦讀,決不能記,記亦不能久。
109、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
110、心既到矣,眼口豈不到乎?曾國藩蓋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識,第三要有恒。
111、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;有識則知學問無盡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觀海,如井蛙之窺天,皆無識者也;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。
112、此三者缺一不可。
113、譯文及注釋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。
114、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115、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,學習不覺得滿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
116、我曾經說:讀書講究“三到”,即讀書時要專心,要認真看,要誦讀。
117、心思不在書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;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,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,那么一定不會記住,就算記住了,也記不長久。
118、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
119、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?士人讀書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見識,第三要有恒心。
120、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于下等;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,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,像河伯觀海,井底之蛙觀天,這都是沒有見識的;有恒心則必然沒有干不成的事情。
121、有志、有識、有恒,三者缺一不可。
本文【古人談讀書一則全部譯文(古人談讀書(一)翻譯)】到此講解完畢了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